18 世纪末,哈勒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已经通过改革显现出一些现代大学的特质,1810年柏林大学的创办使这些特质进一步清晰和具体,正式确立了现代大学的范式,德国大学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此时,建国不久的美国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均不成熟.高等教育水平很低。1815 年,哈佛学院的乔治·蒂克纳和爱德华·埃弗里特开美国到德国求学,正式开启了长达一个世纪的美国学人留德浪潮。蒂克纳、埃弗里特、以及随后到达德国的约瑟夫 格林 科格斯韦尔与乔治·班克拉夫特是起步期留德学人中最典型的代表该时期的美国学人在德国大学大开眼界并深受触动,他们的学习、反思、宣传和实践活动激发了 19 世纪 50 年代美国学人留德浪潮第一次高峰的到来。
1850 年之前,美国学人留德活动的开启与发展一方面受到了美英政治及经济利益纷争的影响:另一方面,柏林大学于 1810 年建立,在新大学的刺激与推动下,已经通过改革取得很大发展的德国大学更加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获得了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学人的青睐。
1812 年 6 月,为了巩固独立战争的成果并争夺加拿大殖民地,美国向英国宣战。
1815年2 月,美英双方签订《根特条维基体育app下载约》,战争宣告结束。美国通过这次战争“确保了领土主权和北部地区的安全,······和英国签订通商条约,建立平等贸易关系”·。尽管“从军事上讲,美国并没有取得特别重大的胜利,但战争的结局对美国有利,不但巩固了美国的独立地位,而且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被称为美国历史上第二次独立战争。
19 世纪 20 年代起,英美两国又在拉美和中美地区展开了激烈的利益争夺,原本就尖锐对立的关系更加紧张并持续多年。这一阶段的美国比 18 世纪末刚刚宣布独立时更加急于从各个方面彻底摆脱英国的控制,而英国方面则开始严格限制美国留学生的数量。至此,英国大学作为美国学人留学目的地的历史基本结束。
拿破仑执政后大举进攻德意志并连连得胜,1806 年,德意志西部和南部 16 个邦国被迫组成受法国控制的莱茵联盟维基体育官网。1806 年 10 月,普鲁士与法国开战却以惨败收场,丧失了一半的领土和人口。虽然普鲁士在这场战争中国土有损,经济受创,但却并未就此沉寂,而是很快确立了通过教育推动国家复苏的规划。在这样的背景下,柏林大学于 1810 年得以创建。
柏林大学在建立时便聘请了众多一流学者,从一开始就实维基体育app下载施了一系列新举措,采用现代大学的教学方式,倡导自由地追求真理。在其推动下,整个德国大学逐渐散发出科学研究和学术自由精神的光芒,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吸引了越来越多美国青年学者的目光。
1813 年,长期居住在德国的法国女作家斯塔尔夫人的著作《德国》在法国出版,并于第二年在美国纽约发行了英文版。斯塔尔夫人根据自己在德国的亲身体验和观察描述了德国社会文化、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发展状况,书中所描述的德国社会文化的独特风貌更是引起了美国人的好奇。
1815 年,哈佛学院的乔治·蒂克纳和爱德华·埃弗里特相继到哥廷根大学求学,正式开启了长达一个世纪的美国学人留德浪潮。
1832 年,维克托·库森发表了《德国,尤其是普鲁士公共教育报》,对 10 年前斯塔尔夫人出版的《德国》做了有效的补充。该书的英译版在美国发行后引起了很大反响,柏林大学带领下的普鲁士高等教育改革及其成绩引起了美国青年的关注,为其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选择。因此,在 19 世纪 40 年代哥廷根大学的美国留学者人数骤降的同时,到柏林大学留学的美国学人明显增多。
虽然 1950 年以维基体育app下载前,留德美国学人的数量并不多,回到美国后也并没有十分激烈的变革活动,但作为美国学人留德浪潮的先行者与开拓者,他们对 19 世纪后半期美国学人留德活动的发展以及美国高等教育的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在留学期间还是回到美国以后,起步期的留德学人都在不同程度表现出了德国高等教育模式的痕迹。美国社会与民众通过他们广泛地了解到德国大学的生活和文化,见识了德国大学发达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成果。他们的活动激发了 19 世纪后半期美国学人留德浪潮的持续高涨。
一方面,“哈佛帮”学人都曾在哥廷根留学,他们的经历使哥廷根大学成为美国青年心目中的理想去处。从 19 世纪早期开始,哈佛就与哥廷根结下了不解之缘。最具代表性的“哈佛帮”四位学人一致选择去往哥廷根并不是偶然,他们去哥廷根留学都与当时哈佛校长克兰德的支持以及学校提供的资助有直接关系,除了哥廷根自身的优势和魅力之外,他们四人之间在踏上航程前后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蒂克纳和埃弗里特早在1809 年就相识并成为好友,在学习德语时相互帮助和鼓励,一起去往哥廷根学习,在假期时一起旅行。科格斯韦尔在埃弗里特去往哥廷根留学之后来到哈佛接替后者,1816年到达哥廷根与蒂克纳和埃弗里特汇合。班克拉夫特在哈佛学习期间,埃弗里特和科格斯韦尔都曾是他的老师。在埃弗里特的推荐下,他得到了哈佛的留德资助,于 1818 年到达哥廷根大学。
他们回到哈佛后热衷于在课堂上传授从哥廷根的教授那里学到的理念和知识,分享他们的经历和感受。从此,哥廷根大学越来越被哈佛师生所熟知,越来越多的哈佛人将其作为自己首选的留德目的地。
起步期的留德学人凭借才华和勤奋,或者出色的社交能力在德国大学得到教授和同学的认可与欣赏。19 世纪 20 年代,在哥廷根学习的美国人屈指可数,起初有些德国学者觉得大洋彼岸的美国青年应该没受过太多的教育,对美国留学生有着天然的好奇,所以经常邀请他们参加聚会和学术沙龙。
“文学社”是 19 世纪哥廷根学术界的高层次社团其会员少而精,基本上都是精心挑选的杰出教授和大学生。蒂克纳和埃弗里特表现出的勤奋和聪慧给人们带来惊喜,两人在哥廷根学习几个月之后便入选成为“文学社”成员,在当地学术界小有名气。由此,美国学人的活动范围走出了课堂和校园,进入了当地以德国学者为主流的学术社团,拓宽了学术视野和交流范围,同时也增加了德国人对美国青年学人及美国的了解。
起步期留德学人的天赋和努力为下一代留学者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大多数德国大学及其学者都对美国学生十分热情和友好。
19 世纪 20 年代发展历程,以“哈佛帮”为代表的第一批留德学人回到美国,却不无沮丧地发现,和他们离开时相比,哈佛除了规模有所扩大,其他方面几乎没有任何明显的改善。课程设置单一,图书馆馆藏不足,教会干涉学校事务等问题仍然存在,于是他们运用在德国学习到的知识和理念直接或间接地推动哈佛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
1825 年,蒂克纳在哈佛提出实施选修制并被威兰德校长采纳,虽然这一尝试最后以失败告终,但为多年之后另一位留德学人查尔斯·艾略特轰轰烈烈的选修制改革埋下了伏笔。蒂克纳在哈佛主要讲授西班牙文学和其他古典文学,但对德国语言和文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其对德语及其文学的重视通过其他途径有所体现,例如在 1825 年,德国文学教授福伦被蒂克纳推荐到哈佛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