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高梅(MGM)官方网站-Green App Platform

欢迎进入美高梅官网正网人力资源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关于美高梅(MGM)官方网站-Green App Platform
广东省上市的人力资源公司(股票代码:美高梅(MGM)官方网站-Green App Platform )
发维基体育官网展历程通过模拟联合国活动参与公共外交
发布时间:2024-05-05 20:45
  |  
阅读量:

  伴随着联合国在1945年成立,“模拟联合国”活动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并风靡欧美国家的大学校园维基体育官网,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并传播到全世界,且形式多样、规模不一,参与者有大学生到高中生乃至初中生等。自20世纪90年代, “模拟联合国”被引入中国并首先在一些高校和国际高中展开活动,为培养和遴选更多致力于联合国与国际组织、多边外交和青少年国际交流活动的参与者奠定了优质的群众基础。当前, “模拟联合国”活动在中国的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本文结合这些问题维基体育官网,简要探讨如何通过公共外交手段加强“模拟联合国”活动在中国的发展。

  “模拟联合国”(Model United Nations ,MUN,以下简称“模联”)是世界各国官方和民间团体特意为青年人组织的活动。青年学生们通过扮演各国外交官,以参加联合国会议的形式,通过观点阐述、政策辩论、投票表决、作出决议等亲身经历,熟悉联合国的运作方式,了解世界发生的大事及对他们未来的影响获知自身在未来可以发挥的作用。“模联”活动能够增强参与者对联合国组织的结构、程序和功能的认识,促进他们对当前重大国际议题的思考,以国际的眼光看问题。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参与者的组织、策划、管理、研究、写作、公开发言和辩论,以及解决冲突、求同存异、运用英语与他人沟通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通过一定的对外交往形式,了解并影响他国公众、提升本国形象和影响力的外交方式发展历程。而中国的青年学生则可以通过参与“模联”活动,进一步参与公共外交事务,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民心相通,从而达到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和实现国家利益的目的。

  伴随着联合国在1945年的成立, “模联””动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并风靡欧美国家的大学校园,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已经传播到全世界,其形式多样、规模不一,有国际大会、全国大会,还有地区级和校际间大会,参与者有大学生、高中生乃至初中生、小学生。自20世纪90年代“模联”被引入中国,并首先在一些高校和国际高中展开活动,其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004年)。“模联”在这一阶段的发展比较缓慢,主要在校园内部进行,以北京大学、外交学院、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和北京顺义国际学校、上海世界外国语学校等为区域核心散状发展。参与活动的青年学生更多仅围绕“模联”本身开展活动,尚未突破至公共外交领域。

  第二阶段(2005年至2014年)。这一阶段的发展标志是2005年北京大学开始举办全国中学生“模联”大会,这是首个全国性的针对中学生的“模联”会议;当年国内还出现了第一家以“模联”活动为核心业务的教育机构—“蔚蓝国际”。中学生“模联”发展和教育机构的成立,使得国内众多优秀中学都成立了自己的“模联”社团,其发展又为大学的“模联”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形成良性循环;教育机构的助力也使更多中国青少年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性“模联”活动,且开始将欧美顶尖高校的“模联”活动引入中国,比较知名的会议有:北京大学亚洲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AIMUN,始于2006年)和全球青年模拟联合国大会(WEMUNEX-PO,始于2008年)。

  在这一阶段,通过参与“模联”活动进而参与公共外交有了一定的表现。例如,2010年9月,由中国、日本和韩国的联合国协会共同主办的“中日韩青年论坛”在日本东京首次举办,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西北工业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的15名中国大学生,与30名日本大学生和15名韩国大学生通过“模联”等形式进行了一次具有很强官方背景的国际交流,促进了彼此的了解。

  此外,2005年首次举办的北京大学全国中学生“模联”大会在创办初期(2005—2010年)则受到了美国联合国协会(UNA-USA)“环球课堂”(GlobalClassrooms)项目的资助。美国联合国协会前身是1943年成立的美国国际联盟协会,旨在推动美国公众对联合国的认识和支持;同时,美国联合国协会通过提供资金和学术支持,招募世界各地热爱“模联”活动的大学生协助其开展此项工作,也是其传播“世界公民”价值观的手段之一。当时美国联合国协会与北京大学的合作也具有一定的公共外交色彩。这一阶段通过“模联”参与公共外交的表现还主要停留在大学生和重点活动层面。

  第三阶段(2014年至今)。这一阶段的发展标志是2014年共青团中央在海南中学主办了首届全国中学生“模联”大会,这是国内首个具有官方背景的“模联”会议,自此之后,各地方团委、教育主管部门也都先后举办了区域性的“模联”会议。“模联”社团在国内顶尖大学、中学都成为品牌社团或最大规模的学生自治组织。与此同时,社会组织和学生自主发起的“模联”活动也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举办100多场不同规模和级别的“模联”会议,其活动也从一、二线和沿海城市深入三、四线和内地城市。此外,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在2014年开始成为由“蔚蓝国际”主办的全球青年模拟联合国大会的指导单位,更加体现了“模联”活动与公共外交的连接。

  这一时期,随着“模联”活动“走出去”与“引进来”水平的不断提升、程度不断加深,还出现了海外知名高校与中国知名中学合作举办国际性、全国性“模联”大会的情景,如2015年,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联手牛津大学,在“蔚蓝国际”的支持下举办了相关活动,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50多所学校、400多名学生代表参加,并受到新华社、上海电视台等知名媒体的报道。随后几年中,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与芝加哥大学、成都外国语学校与康奈尔大学都在中国举办了“模联”大会。这些成功的尝试使全国各地的“模联”水平不断提升,也体现了青少年学生对国际交往、学术交流的向往,而参与活动的中学生数量的增加与质量的提升,也为大学生“模联”活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时期,随着“模联”会议的不断发展及相关知识、能力训练不断增多,还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模联”课程。例如,一些公办学校开设了“模联”选修课,编写了教材;很多国际学校还将该课程纳入必修课或学分课程体系;在寒暑假,很多教育机构、学校还举办了相关主题的冬令营、夏令营,除讲授传统“模联”课程外,还在综合能力、国际视野等方面使学生有所提升。

  这一时期,通过“模联”活动参与公共外交呈现的特点主要有:第一,通过该活动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开始参与不同水平和层面的公共外交活动;第二,通过该活动参与公共外交的人群数量和年龄段不断扩大;第三,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的不断提升,“模联”参与者关注的议题从传统的国际关系、国际安全等,开始向多元化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相关议题转移;第四,通过该活动参与公共外交的对象,目的地也从欧美、日韩向东南亚、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并应运而生了很多新的“模拟”交流形式,如“模拟中国—东盟峰会”“模拟APEC”“模拟上合组织峰会”等等。

  “模联”活动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为培养和遴选更多致力于联合国与国际组织、多边外交和青少年国际交流活动的参与者奠定了优质的群众基础。

  第一,兴趣引导,群众基础不断扩大。“模联”活动最初以学生社团形式在全球和中国发展,首先还是源于学生的兴趣,正是一批批青少年学生对于联合国与国际组织、国际关系与外交的兴趣维基体育官网,而随着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的不断增多、经验不断丰富,这种兴趣将会逐渐形成在参与公共外交活动时的具体表现。

  第二,“全球胜任力”“国际理解力”等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模联”活动锻炼了参与者的中英文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力等综合能力。此外,还锻炼和提升了参与者在会议准备时期对各方面信息的整理、归纳,对会议战略的制定能力,以及组织者的时间管理、领导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甚至发展了他们的“经济头脑”。这些综合能力的提升也将使中国青少年在参与公共外交活动时更加游刃有余。

  第三,经验积累,参与更高水平的公共外交。近年来,很多中国青少年都陆续参与到诸如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世界青年论坛(ECOSCO Youth Forum)、全球气候变化青年大会(GCCYC)等联合国和国际组织体系内的多边国际青少年论坛、会议或国际交流活动中。此外,2020年北京大学“模联”协会还参与到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主办的“模拟全球环境谈判青年峰会”中。此外,参与“模联”活动的经历对很多打算出国留学的学生是难得的背景提升机会,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并会应对未来不同专业知识的挑战。

  应当说,更多的中国青少年学生通过“模联”活动参与到以多边主义、全球主义和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活动中,有利于提升中国在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影响力。

  第一,组织较为松散,缺乏有效的、相对统一的标准、管理与组织。当前,每年在中国举办的“模联”会议超过了100个,如根据主办方的性质划分,第一类为具有一定官方背景的,如共青团中央和各地方团委、教委举办的“模联”会议;第二类为大学举办的面向大、中学生的“模联”会议;第三类为教育机构举办的国际性、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模联”会议;第四类由学生自发自主举办的“模联”会议。但这些会议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关联性、进阶性,各类会议的流程、规则和评判学生的基本标准也不统一。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模联”活动的混乱,也增加了参与者的时间成本。

  第二,缺乏权威性、学术性的专业指导,部分“模联”活动功利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升学的“踏板”。当前中国的“模联”活动在议题设置、学术团队培训,以及涉及联合国和国际关系理论知识等方面都缺乏专业指导,虽然鼓励创新,但开始有更多的活动打着“模联”的旗号,实则开展一些普通的演讲或辩论比赛,或开设很多与联合国完全无关的研讨会、议题。《哈佛校报》每年都会对升入哈佛大学的本科生在高中阶段参与课外活动的情况进行统计。应当说,参与“模联”活动与升学或赴国外留学的确构成了一定关联性,但过分强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活动的长久发展也是不利的。

  第三,缺乏与国际关系及国际组织实习工作或实践活动的有效衔接,部分“模联”活动有沦为“政绩工程”甚至简单“社交活动”的倾向。参与“模联”活动能够让青少年学生较早对国际关系、联合国和国际组织的工作产生浓厚兴趣,甚至最终投身国际组织的工作,但这样的案例是凤毛麟角。目前,仍然缺乏联合国驻华机构、中国联合国协会等多边外交机构与“模联”活动的有效互动。此外,随着参与人群的扩大,一些参与者认为“模联”会议就是一个社交平台,抱着浅尝辄止的态度,在未达到“预期目标”时便开始对“模联”产生怀疑,这种心态同样对“模联”活动的健康、均衡发展不利。

  结合上述问题,下文简要探讨如何通过公共外交手段加强“模联”活动在中国的发展。

  第一,“借壳”。探讨通过项目合作方式与一些公共外交活动或官方机构开展进阶性、体系化“模联”活动的可能性。例如,一些对外友好协会、地方外办、智库等,可以作为一些区域性、全国性,乃至国际性“模联”会议的支持、指导甚至主办单位,使用有关联性和现实意义的议题,以及符合贴近该组织国际会议进程的规则流程,在不同区域分阶段开展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模联”活动,以扩大本组织在中国的影响力,同时指导国内“模联”活动的开展。

  第二,“赋能”。通过邀请公共外交或国际关系、国际组织领域的专家学者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逐渐形成体系化的“模联”课程或“联合国与模联”课程,并努力使这些课程逐步形成社团、校本、选修课程等,切实让参与活动的学生真正理解联合国及其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涉及气候变化、性别平等、教育公平、消除饥饿、公共健康等各类国际热点和传统议题。让“模联”活动的参与者不仅在演讲、辩论、写作、领导力等综合素质方面有效提升,还应在知识结构、价值观、世界公民意识等方面全面发展,逐渐摆脱以结果为导向的功利性心态。

  第三,“落地”。参与“模联”活动的学生大多数是对联合国与国际组织、国际关系、多边外交等议题有浓厚兴趣的青少年和青年朋友,如果能在活动之后吸引他们继续参与一些公共外交或民间外交的高级别论坛及活动,进而前往国际组织进行实习或开展实践活动,将能吸引更多优秀学生并加强“模联”活动的现实意义,使其成为培养联合国和国际组织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此外,国内的社会组织也可以与联合国驻华系统合作,开展一些“模联”以外的公益性创新实践赛事或活动。

  第四,“背书”。近年来,各部委、高校先后开展了与国际化和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相关工作。中组部、教育部于2019年3月在北京召开了“2019年度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推送工作会议”;2020年8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2020年首批基地申报评审结果的通知》;各大高校也先后举办“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论坛”等等。本文认为,在这一系列顶层设计和高校层面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应当继续下沉到中学生层面,并以“模联”活动为抓手,以教育部或全国性、国际化的教育协会、公共外交协会为背书,在全国中小学层面推广“模联”活动,形成机制化的会议体系,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建立参与“模联”活动的学生数据库、评价标准,跟踪学生发展轨迹,逐渐形成青年学生从参与“模联”活动到参与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事务,再到成为一名优秀国际人才与国际组织人才的发展路径。

  (作者:曹疏野 北京蔚蓝加国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CEO、北京青之桥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本文原载于《公共外交季刊》2023年夏季号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立场无关,文责自负。引用、转载请标注作者信息及文章出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维基体育首页登录维基体育首页登录